01

02

↑韓國先發陣容

03

↑德國先發陣容

本屆世界盃進入到小組賽末輪賽事,其中F組同時開踢的兩場賽事分別為:2連勝的墨西哥對上1勝1敗的瑞典、1勝1敗的德國遭遇2連敗的韓國。由於F組的戰況較不明朗,必須等到末輪比賽結束後才能決定出晉級淘汰賽的球隊。即便是2勝的墨西哥都還沒能鎖定小組前2名,甚至連2敗的韓國都還保有晉級可能,這樣的情況也讓這兩場比賽受到許多關注。

前1場德國靠著中場大將 Toni Kroos 在比賽終了前的定位球破門,最後才以2比1逆轉擊敗瑞典,保住晉級希望。本場比賽面對韓國,日耳曼大軍仍有非勝不可的壓力。開賽後德國積極搶攻,仰仗體型與技術上的優勢,多次在中、前場斷球後發動進攻。而在韓國這邊,面對對手攻擊群輪番衝擊,東亞強權選擇穩守反擊戰術,將重兵集結在自家禁區附近,在前場只留下陣中頭牌,效力於英超熱刺的箭頭孫興慜擔任反擊灘頭堡。

在上半場的比賽中,德國整體控球時間多達7成,射門次數也有8次,可以說各項攻擊數據都優於對手。不過韓國的防守陣型維持得很不錯,也沒有犯下重大錯誤。雖然和前面的比賽一樣,韓國的犯規還是很多,但是犯規大多發生在離自家禁區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。韓國的戰術意圖很明顯,他們知道德國陣中有多名開定位球的好手,因此絕對不能夠給對手在禁區附近拿到定位球機會。也因此,德國只是徒具場面上的優勢,卻遲遲沒能轉化為實質的進球。半場結束,雙方以0比0戰成平手。

04

↑韓國嚴格控制不在自家半場核心區域犯規

相信不少看完半場比賽的球迷們,已經隱隱約約感到了些微的不對勁。從熱身賽以來狀態持續低迷的德國,即便前一場演出逆轉戲碼,但他們仍然沒能夠走出泥沼。這邊所謂的狀態低迷,並不是場面上被對手所壓制。恰恰與之相反,通常德國都佔據了多數的進攻時間,但卻沒能在比分上壓過對方。德國全隊從教練到球員們都太過注重地面進攻,希望透過流暢的短傳配合,最終將球「傳」進球門內,這讓坦克軍團陷入了一種執拗的境地。

下半場開始後,德國的進攻方式有所調整,他們開始嘗試在地面傳導配合外,加入傳高空球轟炸韓國禁區的元素,希望藉此構築出一套立體進攻體系。德國先後換上 Mario Gomez 、 Thomas Muller 等人進到禁區裡頭爭頂,希望能早點打開場上僵持的局面。不得不說這樣的調整獲得不錯的效果,成功創造出幾次頭球攻門的得分機會。

然而,才剛激盪出了一些火花,卻又在德國不願全面放棄地面滲透,堅決改採高空衝擊流後逐漸回歸寂靜。也不是說走地面滲透這個路子就無法克敵致勝,而是德國踢起來「徒有其形,不具其神」。傳控非常講求跑位,將來球迅速傳出後,球員就要開始朝下一個接應點跑動。然而,場上的德國球員們,多數時間都是站在原地等著接球,將球傳給隊友後也不積極跑動,踢來就像是領先後的「養生流」打法。再加上臨門一腳把握度不足,比賽就這麼持續著0比0的比分進到最後傷停補時階段。

韓國抓緊德國急於搶攻的心裡,在最後幾分鐘連續進球,最終以2比0送給德國繼1938年世界盃首輪就被淘汰〈當時採單敗淘汰,平局重賽制度〉之後,又一次快速打包的難堪結局。這次嘗到小組賽墊底苦果的德國,無法將問題歸咎於某一個體,而是總體層面存在系統性問題,也凸顯出「德式傳控」已到了要進行革新的時候。要嘛換一種踢法,要嘛換一批球員。德國絕對不會想再重返本世紀初那段青黃不接,成績起起落落的時期,且看2年後歐洲盃的表現,再來檢視坦克軍團在接下來這段期間的改變成果。

 

2018.06.30 初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亞典波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